一、 专业定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整个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支柱,专业覆盖面宽。主要学习电子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测试技术等,跟踪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目前专业年招生人数约200人,在校生总数约800人。所依托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于2007年被广东省列为重点扶持学科,2012年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专业于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于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面向科技变革前沿是“顶天”,对准产业需求是“立地”, 专业人才培养以“顶天立地”服务引领广东产业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遵循“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推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共建共享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并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度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在电子器件、应用电子系统及相关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且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能够在微波通信、应用电子系统及相关领域担任技术骨干、部门经理或自主创业者等角色,且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其中包含了以下四方面培养目标。
目标I: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健全人格、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目标II:具有研发电子产品的能力,可以胜任技术骨干或项目负责人的职位。
目标III:具有组织、实施和管理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担任部门经理或自主创业。
目标IV: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终生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将至少具备以下一种职业能力:
1) 能从事电子产品的技术研发工作,成为某个科技企业的技术骨干;
2) 有能力在企业中担任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或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位;
3) 有能力自主创业,成为某个企业的创办者和管理者。
三、 培养规格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为四年,需修满的课内总学分不低于160学分,其中实践环节42.5学分。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器件和应用电子系统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电子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查阅文献和借助仿真软件等手段,对微波通信和应用电子系统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以获取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微波通信和应用电子系统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设计方法或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电子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微波通信和应用电子系统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建模仿真、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子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成和课程学分分配比例如下。
1、 课内部分
课程类别 |
内容说明 |
总学分 |
总学时 |
占总学分 比例 |
小计 |
|
必修 |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 |
讲授工程类学生必备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
29.5 |
472 |
18.4% |
18.4% |
人文社科基础课 |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全人格、正确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
39.0 |
624 |
24.4% |
24.4% |
|
工程基础课 |
构筑工程知识基础的课程。 |
17.5 |
280 |
10.9% |
30.3% |
|
专业基础课 |
构筑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 |
17.5 |
280 |
10.9% |
||
专业课 |
讲授一些体现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 |
13.5 |
216 |
8.4% |
||
设计与综合实践环节 |
培养学生综合设计、技术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32.0 |
512 |
20% |
20% |
|
选修
|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 (至少选9.0学分) |
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全校性公选课。 |
9.0 |
144 |
5.6% |
5.6% |
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2学分,最多选4学分) |
本专业开设一些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电子信息类课程。 |
2 |
32 |
1.3% |
1.3% |
|
最低学分要求 |
160.0 |
2560 |
100% |
100% |
2、课外部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实验 学时 |
实习实训学时 |
|
必 修 |
公共教育类 |
入学教育 |
0.5 |
0.5周 |
|
|
公益活动 |
1.0 |
16 |
||||
社会实践 |
2.0 |
32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外导读 |
1.0 |
16 |
||||
毕业教育 |
0.5 |
0.5周 |
||||
小计 |
5.0 |
80 |
选修 |
课外活动名称 |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要求 |
课外学分 |
|
英语及计算机考试 |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
考试成绩达到学校要求者 |
2 |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
获二级以上证书者 |
2 |
||
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 |
获程序员证书者 |
2 |
||
获高级程序员证书者 |
3 |
|||
获系统分析员证书者 |
4 |
|||
行业资格考试 |
参加全国行业资格统考 |
获行业资格证书者 |
1 |
|
竞赛 |
校级 |
获一等奖者 |
2 |
|
获二等奖者 |
1 |
|||
获三等奖者 |
0.5 |
|||
省级 |
获一等奖者 |
3 |
||
获二等奖者 |
2 |
|||
获三等奖者 |
1 |
|||
全国 |
获一等奖者 |
5 |
||
获二等奖者 |
4 |
|||
获三等奖者 |
3 |
|||
科技讲座 |
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科技讲座 |
参加累计4场次以上 |
1 |
|
论文 |
在全国性一般刊物发表论文 |
每篇论文 |
1 |
|
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
每篇论文 |
2 |
||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
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
每项 |
1 |
专业核心课程如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A,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光电子器件与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微波技术,专业综合实验(1)(2)。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大学物理实验A(1),大学物理实验A(2),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A,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金工实习,电子工程实训,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1),专业综合实验(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五、 师资队伍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现有专职教师 36人,正高职称9人,其中校“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16人,其中校“青年百人计划”A类特聘副教授6人,高职称教师占69.4%;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有30人,占教师总数的83.3%,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导师25名。专业现有来自十余家企业的兼职导师3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8人。系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各项科研课题共50多项,总立项经费1500多万元。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100多项,获省自然科学技术奖1等奖1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索引收录200多篇。
六、 教学条件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具备良好的实验平台,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下: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参加教学实验及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硬件基础。
为了完善与优化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长期以来,本专业积极探寻与省内外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共建、共管、共享联合实验室以及校外本科生实习基地。与众多扎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行业龙头企业密切合作,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已在校内与珠海杰理等三家企业共建了如“ALOT创新联合实验室”等三个联合实验室;在校外建设了能充分利用广东产业优势、具有广东产业特色的,包括“广州视源-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实习基地”、“深圳广晟德-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实习基地”、“香港ASM-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实习基地”等十五个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承担了本专业学生创新和生产实习教学任务,为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